年初的新疆,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氣里,寶地新疆園林工程事業部維修組長王俊偉站在泵房門口,額頭上的汗珠子順著臉頰往下淌,心里無比焦躁。
在此之前,他是單位出了名的“水路專家”——綠化管路維修、水管接頭調試,閉著眼睛都能摸準門道,手里的扳手一擰一個準。可如今班組轉型,眼前這方不大的泵房,卻成了他和整個維修組的 “攔路虎”。
“王哥,這電機轉著轉著就發燙,問題到底出在哪啊!” 組員小馬手里的萬用表擺來擺去,卻不知該往哪兒測。那天上午,接到泵房報修后,整個維修組圍著那臺出故障的水泵轉了快倆小時,有人蹲在地上翻說明書,有人湊到電機旁聽聲音,最后愣是沒找出癥結。王俊偉心里又急又愧。
那之后的好幾天,王俊偉下班沒急著回家,而是抱著手機刷起了電機維修教學視頻,桌上攤著厚厚的設備說明書,上面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。遇到看不懂的專業術語,他就趁著午休找技術科的唐工請教,有時為了弄明白一個軸承的工作原理,能在唐工的辦公室待上一下午。“咱不能讓伙計們跟著我干瞪眼,我得先把這門道摸透了。” 王俊偉說。
一周后,王俊偉抱著一堆拆下來的水泵零件,在維修組的休息室開起了“小課堂”。“大家別覺得這些零件復雜,咱把它拆成‘小塊’就好懂了。” 他拿起一個軸承,舉到大伙面前,“就說這軸承,要是缺了油,電機轉起來就會發熱,跟咱騎的自行車鏈條沒油了會‘咯吱響’一個道理。” 怕大家記不住,他還把常見故障、排查步驟一筆一畫地畫成圖文手冊,每個步驟旁都標上 “小提示”。
光有理論還不夠,王俊偉還琢磨出了“實戰練兵” 的法子。剛開始接泵房維修任務,他總是第一個上手,讓組員們圍在旁邊看:“你們看,拆電機前得先記準線路接法,我在接線柱上貼了不同顏色的標簽,回頭你們拆的時候照著對就行。” 等大伙摸熟了基礎步驟,他就把任務 “分下去”,自己則在旁邊當起了 “參謀”。
有一回,一臺水泵啟動時發出奇怪的“嗡嗡” 聲,小馬按照手冊查了半天,還是沒找到問題。王俊偉沒直接點破,而是拉著小馬的手,輕輕放在電機外殼上:“你仔細感受下,左邊是不是比右邊燙?” 小馬愣了愣,順著王俊偉的手摸過去,果然感覺到兩邊溫度不一樣。“這就是軸承間隙出問題了,間隙大了就會摩擦發熱,聲音也會變。” 王俊偉邊說邊拿出工具,一步步教小馬拆解、調整軸承。從那以后,再遇到類似的故障,小馬不用旁人提醒,自己就能快速定位問題。
轉眼半年過去,泵房里的“鐵疙瘩” 在維修組眼里,漸漸變成了 “老熟人”。以前要倆小時才能解決的故障,現在半小時就能搞定;曾經對著電機犯怵的組員,如今也能獨當一面。
“把‘陌生’拆成‘熟悉’,把‘不會’練到‘熟練’。咱干維修的,不怕遇到‘新鮮活’,就怕不敢闖‘新關’。” 陽光透過泵房的窗戶照進來,落在王俊偉和組員們身上,也落在那些曾經讓他們犯怵的電機上,一切都顯得格外溫暖而有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