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年春天,河南鋼鐵集團正式組建。短短兩年間,這家以鋼鐵為核心業務的省屬大型國有企業,加快優化重組,構筑起涵蓋“黑色+ 有色”全產業鏈的現代冶金版圖,在高端產品、科技創新、智能制造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,形成了獨具競爭力的發展路徑。
面對鋼鐵行業由“增量擴張”轉向“存量提質”的大勢,河南鋼鐵集團明確了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”并舉的發展路徑,提出“向先進鋼鐵材料高地邁進”的目標,把科技創新、高端產品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作為撬動新質生產力的三大支點。
近日,《世界金屬導報》記者走進河南鋼鐵集團,先后專訪了黨委常委、副總經理李向宇和副總經理傅培眾,并與橋梁鋼、船舶鋼與海工鋼、管線鋼、低溫容器鋼四個高端產品團隊的博士研發負責人深入交流。
一、聚焦高端制造:產品體系布局全面升級 拳頭產品鑄造發展高地
近年來,河南鋼鐵集團將高端產品作為提升競爭力的主攻方向,圍繞“拳頭產品”持續突破關鍵技術,形成了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核心成果。高強度水電鋼、高錳耐磨鋼、高磁感取向硅鋼、低屈強比高性能橋梁鋼、低溫鎳系鋼等產品相繼研發成功并推向市場,多個品種打破國外壟斷,攻克了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“卡脖子”技術。近年來,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等28項產品被中鋼協認定為“金杯優質產品”。2025年以來,集團先后有9項產品榮膺金杯特優及優質產品稱號;集團公司入選河南省首批“美譽名品”企業名單。
這些成果背后,是河南鋼鐵持續向技術高地發起沖鋒的努力——圍繞關鍵材料的研發與工藝攻關,多個項目實現了從實驗室樣品到工業化生產的跨越。低溫鎳系鋼方面,50mm和5mm極限規格LNG儲罐用06Ni9DR、06Ni7DR鎳系鋼突破技術瓶頸,實現了快速開發。硅鋼方面,0.23mm高磁感取向硅鋼研發入選河南省重點研發專項,35AGW440硅鋼達到國內先進水平。極端條件用鋼方面,今年7月,稀土耐候鋼成功交付中鐵集團,耐腐蝕性能較傳統鋼材提升30%;8月,安陽基地1780mm熱連軋機組在鎳基高溫耐蝕合金N10276的軋制上實現迭代升級,進一步提升生產穩定性;Mn13高錳耐磨鋼在150噸轉爐-爐卷軋機產線上實現連續3爐連鑄的歷史性突破,解決了鑄坯面裂紋、漏鋼等行業技術難題;Mn25高錳鋼作為液化天然氣、液氫等超低溫儲罐材料,實現全流程貫通生產。
高端化不僅體現在產品,還體現在產線和裝備的極限能力。河南鋼鐵擁有全球首條5600+5500mm雙超寬機架板式軋機,成功軋制出世界最寬5350mm板材,可軋制厚度范圍為6-300mm的寬厚板;3500mm爐卷機組、2800mm中板機組實現了超極限薄規格軋制;冷軋酸軋機組、硅鋼機組相繼產出0.18mm、0.15mm極薄規格帶鋼。在裝備投產方面,安陽基地電磁新材料二期工程即將建成投用,永通公司大管熱模生產線全線投產,實現鑄管品種規格全覆蓋。
全球首條5600+5500mm雙超寬機架板式軋機在周口基地投用
在鞏固既有成果的同時,河南鋼鐵正著眼未來布局高端產品儲備,明確了高磁感取向硅鋼、高性能管線鋼、海洋工程及船舶用鋼等研發方向。河南省先進鋼鐵材料產業研究院博士盧金霖告訴記者,他們的橋梁鋼項目通過實驗室與煉鋼、軋鋼的聯動機制,使研發數據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轉化為生產參數,“在實驗室完成驗證之后,第一時間組織中試生產”。博士邱保文則在船板與海工鋼研發中聚焦高技術船舶大型化、海工裝備特種化趨勢,“研發大尺寸、超高強、耐海水腐蝕的戰略性品種”。同時聯動船級社開展先期介入服務,加速認證覆蓋。他介紹,依托雙超寬機架板式軋機的裝備優勢,團隊在高強度、高韌性材料的穩定生產上取得明顯進展。博士童明偉的團隊則將攻關重點放在抗氫脆、抗應力腐蝕等核心指標上,重點對X70/X80等高端管線鋼進行攻關,“我們正在向大口徑管線鋼穩定量產的目標邁進”;博士王同良則在低溫容器鋼領域探索新的突破口,他說:“超寬幅容器板可減少30%的焊縫,不僅提升了設備安全性,還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。”
二、鍛造創新引擎:平臺-人才雙輪驅動 源頭活水匯聚動能
“科技創新不僅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,更是集團實現高端化、差異化發展的根本動力。”河南鋼鐵集團黨委常委、副總經理李向宇的這句話,道出了河南鋼鐵的發展之道——唯有牢牢抓住創新,才能為高端制造注入持久的驅動力。
“集團組建以來,我們一直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,按照體系化建設、平臺化支撐、機制化保障的思路推進。”李向宇介紹,集團已經系統構建了科技創新中心-先進鋼鐵材料產業研究院-基地技術中心的三級科創平臺格局,安鋼冷軋鋼壓延中試基地獲批省級中試平臺,先進金屬材料仿真設計平臺上線運行,河南鋼鐵焊接實驗室掛牌成立,為高端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提供了全鏈條支撐。
在人才和機制方面,李向宇表示:“我們以特鋼轉型需求為導向,強化人才梯隊建設,及時引進高素質、實用型、技能型人才。”目前,河南鋼鐵集團博士級高層次人才達到34人;兩年來累計實施重大科研項目15項、重點科研項目40項、重要科研項目521項,為特鋼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同時,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。集團與東北大學、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高性能鋼課題攻關,牽手中船725所共建海洋工程與船舶用鋼聯合實驗室,在模具鋼、水電工程用高強鋼、稀土耐候鋼、鎳系鋼等多個方向實現成果轉化。2023年以來,集團已榮獲國家授權專利116件,獲評“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”,3項產品標準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標準“領跑者”。
對于未來發展,李向宇提出,“我們要聚焦特鋼轉型,打造特色產品體系,堅持效益第一,形成高效益、低成本、精品化的特鋼產品矩陣,確保今年有25個以上特鋼新品投放市場。”他還強調,要加快“卡脖子”技術突破,加大特鋼專有技術儲備,重點攻關橋梁工程用鋼、深海裝備用鋼等高端產品,推動產品迭代升級。
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和成果產出,為河南鋼鐵集團奠定了堅實的轉型提質基礎,也為高端產品體系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。
三、驅動新質生產力:數字賦能,智造未來
“近兩年來,河南鋼鐵集團堅持向改革要活力、向人才要動力、向數智要效力,以數智化升級提升核心效能,為企業轉型發展筑牢發展根基。”河南鋼鐵集團副總經理傅培眾在采訪中開門見山道。
從平臺建設起勢,為數智賦能夯實基礎,集團實施“AI+134工程”,建成企業云平臺、工業互聯網平臺、大數據平臺三大基礎平臺,深化“生產過程、業務流程、大數據決策、產業鏈生態”四個維度智能化升級,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全線賦能,實現全量數據貫通應用,為產品創新、流程優化、商業模式革新、產業生態升級等多方面變革提供有力支撐。
在河南鋼鐵生產一線,數智化已經引領起一場效益變革。安陽基地廣泛應用智能上下料機器人、鋅鍋撈渣機器人、輥孔堆焊機器人、焊牌機器人、散裝料無人天車等自主研發設備,榮獲河南省“智能車間”“智能工廠”“智能制造標桿企業”稱號。周口基地高起點謀劃智能工廠,快速推進集控智慧管控中心項目建設;系統投用“鐵區一體化、鋼軋一體化、管控一體化”三位一體涵蓋高爐智慧決策、智慧煉鋼等應用的數字管控平臺,啟用國內領先的無人澆筑平臺與集控中心,力爭從“世界軋機之王”向“效益之王”轉變。由金數智科公司實施的“鋼板熱處理上料區域無人行車及智能庫區管理系統”,在國內率先實現鋼板熱處理上料區域“黑燈作業”,并在庫區管理中引入5G、智能算法、防擺蕩等技術,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。在認證成果上,承建的河南省鋼鐵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驗收,安陽基地建成省內首個5G全連接工廠,集團及子公司獲省數據企業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等榮譽30多項。
安陽基地
除了生產端,河南鋼鐵集團還將數智化應用延伸至供應鏈和客戶服務環節,實現全流程管控。傅培眾表示,要建設強穿透式智慧監管體系,實現主要經營數據系統直采、“一屏總覽”。目前,集團的數據價值挖掘已見成效,數據要素開始在關鍵環節形成閉環,生產、質量、設備、能源的協同優化由“事后分析”轉為“過程決策”。優化211張報表及106塊看板,率先上線大模型AI助手,推動數據資產入表及掛牌,實現數據實時可視化,支撐精準調度與科學決策。同時,積極推進建設廢鋼智能判級系統,規避人工判級風險;設立前置倉庫并配套信息化項目,解決鋼材物流配送難題,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;深化集采平臺、智能物流貨運平臺等四個平臺運營,賦能鏈接上下游企業,發展平臺經濟。河南鋼鐵集團通過數智化手段打通業務流程、優化資源配置,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管理效能與市場競爭力。
面向“十五五”,傅培眾提出,要堅持深化改革總基調,“繼續深化集團‘1356’發展戰略,緊扣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工作主線,通過數智化手段打通業務流程、優化資源配置,確保改革舉措與集團整體發展戰略同頻共振,為中長期發展筑牢數智化根基。”
在實施路徑上,繼續聚焦“AI+134工程”,以建設國家領航級智能工廠為目標,通過強化數智化技術在生產、運營、決策等全鏈條的深度應用,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管理效能與市場競爭力。加快安陽基地智能化升級,高標準建設周口智慧工廠,構建全流程數字化生產體系。在人才側,“聚焦人才活力激發,大力創建學習型企業,抓好全員“數智化、綠色化、安全化”學習力提升,著力培養一支既懂專業技術、又具備數智化思維、綠色化理念和安全化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,助力集團在行業競爭中搶占先機、行穩致遠。
結語
從實驗室里的反復試驗,到軋機旁的滾燙鋼帶;從研發團隊的夜以繼日,到智慧工廠的屏幕閃爍……河南鋼鐵集團正用自己的方式,執筆繪就一部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轉型的奮進之書。無論是“拳頭產品”頻頻登場、特種鋼材持續攻堅,還是數智化賦能帶來的流程再造與效率飛躍,都折射出這艘中原鋼鐵航母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的篤定與從容。下一步,河南鋼鐵集團將以高端產品為抓手、以數智化為牽引、以科技創新為底座,把新質生產力轉化為可度量的成果、質量與效率,把“中原制造”的優勢寫進更多國家工程與全球供應鏈。